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扬州市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管护专项治理情况报告
扬州市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管护专项治理情况报告市体育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各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好辖区内公共体育健身器材的建设、管护、维修等工作,一般包2017年,扬州市体育局印发了《主城区公共体育器材(捐赠)管护办法》,明确了体育设施的管护责任主体、维修范围、经费渠道、维修时限等。2021年,为加强体育设施的清理规范,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共体育健身器材规划布局和建设管护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全市公共体育健身器材规划布局和建设管护工作,从规划、建设、管护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和明确。2020年体育场地普查,扬州体育场地的管理单位有2769个,包括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其他系统。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单位包括事业单位、机关、居委会、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其中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最多,为2423个,居委会次之,1158个。
省体育局印发清理规范的通知后K1体育官方网站,我局立刻在全市全面开展排查清理工作,并根据省局通知进一步落实相关要求。一是迅速行动。在全市开展室外健身器材质量督查的基础上,印发《市体育局关于开展全市室外全民健身设施专项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全面开展排查清理工作,各地同步开展清查规范工作。二是专项检查。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5-7月,我局分别由局负责人带队,先后三次赴各地进行设施场地检查。各地体育主管部门协同乡镇、社区全面开展设施的检查清理工作。三是启动整改。针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整改,将体育设施的建设管护纳入市纪委嵌入式督查项目,邀请市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全程介入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更新、管护等,现场检查督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共体育健身器材规划布局和建设管护的意见(试行)》。通次清理规范,共发现存在问题、过期器材720套,各项整改正在同步进行。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
1、管理责任不够明确。虽然扬州市体育局印发了相关政策文件,但由于“十三五”期间是扬州体育设施建设的快速期,除体育部门捐赠的体育设施外,小区、企业、社区等均有自建公共区域体育设施,部分设施规划建设初期管护单位不明确,公共体育设施上仅公示了质保单位的维修电话,未明确管理、督查单位等责任电话,责任链不清晰。
2、农村等基层治理有盲点。全民健身设施的管护单位以农村等基层单位居多,而此次政风行风热线发现的问题也集中在农村。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的管护主要依托于基层,基层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力有限、精力不足,容易顾此失彼。此次体制机制改革,县级部门不再单设的体育部门,而乡镇的文体站更是改编为乡镇社会事业局,乡镇已没有专门的体育阵地,而负责体育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兼职。
3、体育行政推动力不够。此次体育设施的清理规范主要依托体育行政部门,清理规范以及管护工作主要依托县市区文体局、乡镇、社区工作人员,虽然市级、县级体育部门一直在强调和推动,但受限于体育行政部门推动力,基层部门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缺少工作考核等方面的抓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
4、管护经费不足。特别是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的体育设施管护经费不足。农村体育设施的管护一般由村委会负责,村委会工作经费少,如宝应去年还专门印发了室外健身器材维护管理办法,但由于上述两村经济条件薄弱,均无专项管护经费,主要依托村的工作人员开展巡察。
5、智慧化化管理不够。目前全市一万多处器材,都是通过人工巡检、市民报修、购买第三方等进行管理、维修,耗时耗力,效率低;同时,在人口密集区受关注的体育器材,损坏器材一般能得到及时维修,但地处偏僻的地方往往会被忽视,造成一定的盲区。
1、加快推进清理规范进程。在扬州新冠疫情结束后,针对发现的需要清理规范和更新的器材,能整改的立即整改,暂时不能整改的排出更新计划,设置警示牌。同时,督促各地建立所有健身器材的台账资料和数据库,明确专门单位、人员负责,每年根据建设情况及时完善更新。
2、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加强责任链建设。将所有设施明确管护责任单位、责任人、监管单位、监管责任人,每处器材树立告示牌,标注管护单位、责任人、维修联系电线年,安排专门经费对全市器材管理铭牌制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检查。二是推动政府层面推动工作,纳入文明创建、民生幸福、体育设施补短板行动等工作。近期景区管委会利用文明创建机会,联合当地执法部门,对部分管护中存在的设施问题进行了清理规范。3、
设施管护方法。创新试点管护方法,在广陵试点体育设施纳入网格化管理,收集设施信息,管理维护器材,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体育设施的管护。积极配合省体育局做好体育设施管护的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工作,2022年重点做好设施的信息采集、维修码制作等工作。4、
扬州市规委会虽然已经将体育部门纳入成员单位,但目前各地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的验收还不需要体育部门参与。下一步要和省级体育部门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沟通,争取能够介入各地新建小区体育设施的验收工作。5、加大管护经费保障。
市体育局争取加大主城区全民健身设施管护的投入力度,各地同步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专门的体育设施更新经费,重点用于到期体育设施的更新换代。层层压实责任,将管护工作纳入考核、评先重要依据,加大评分权重。